4月1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承办的“优秀创新健康技术案例征集宣传推广”活动2025年启动发布暨技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
4月1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承办的“优秀创新健康技术案例征集宣传推广”活动2025年启动发布暨技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出席嘉宾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胡振民、原国家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窦熙照、武警卫生部原部长李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中心副主任刘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申敬旺、健康报社原总编辑周冰、国家非遗技术:发酵中药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如昌、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全民健康项目组相关成员参加此次会议。
此次研讨会非遗技术传承人王如昌的中药发酵技术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聘任发酵中药非遗技术传承人王如昌来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全民自然健康教育项目组副秘书长,具体负责全国卫生健康技术优秀创新案例的申报材料合规性审查、技术路径可行性评估及项目初审工作,严格遵循评估规范要求,保障项目遴选工作科学规范、公平有序开展,切实推动优质卫生健康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王如昌的发酵中药技术与贡献
1.个人背景与核心成就
王如昌是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疑难杂病分会副会长、国家科技成果奖中药发酵技术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发酵中药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他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持有近百项中医药发明专利,涉及中药发酵、透皮贴敷等领域。作为习正药业集团、仁迪集团等企业的董事长,他推动了中药发酵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2.发酵中药技术特点
王如昌提出的发酵中药技术具有以下核心优势:
增效减毒:通过微生物代谢将药材中的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提高吸收效率,药效较传统煎煮方式提升 4-28倍,同时降低毒性(如半夏曲的炮制)。
靶向性增强:利用特定菌种(如红曲霉)定向转化活性成分(如人参皂苷转化为稀有皂苷Rg3、Rh2),提升抗肿瘤等疗效。
工艺创新: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优化温度、湿度、DH值等参数,并通过专利设备实现精准控制(如残渣过油壮罢 垃美基发酵罐等。
3.专利技术与设备研发
王如昌团队在发酵设备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专利:
残渣过滤发酵装置(CN119286620A):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过滤桶与刮除系统,实现分层药液收集,解决了传统发酵后药渣分离效率低的问题 。
培养基发酵罐(CN221588521U):内置提篮和滤网,实现药材与药液的自动分离,降低生产成本 。
微生物煎煮设备(CN308964168S):结合发酵与煎煮功能,优化外观设计与操作便捷性。
4.临床应用与典型案例
王氏膏方:其团队传承的“活肾固元膏”采用中药发酵技术,将虫草菌丝体等药材生物转化,降低毒性并提升药效 4-28倍,用于治疗慢性肾病,显著改善蛋白尿、血肌酐等指标。
基层医疗推广:在第三届中药发酵大会上,王如昌推动“一镇一帮扶”政策,支持基层诊所建立中药发酵技术中心,并配套医保报销政策,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5.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王如昌通过学术会议、专利布局和企业合作,推动了中药发酵技术的标准化与现代化。他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合成生物学应用:通过工程菌株定向生产活性成分(如洛伐他汀)。
个性化诊疗:结合“三辨”(辨体质、辨病、辨证)理论,定制发酵方案,提升疗效。
王如昌的发酵中药技术融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通过专利设备、工艺优化和临床验证,显著提升了中药的疗效与安全性。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学术创新(如小分子转化、靶向发酵),更通过产业化落地惠及基层医疗,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
山东仁迪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弘扬中医、善行中国的创新思维求发展,用创新打开平台大门,用技术打开成功之门。 公司现掌握1700亩中药种植加工GAP地,签约建成中药深加工基地(兼中药观摩旅游功能)和国家中医药大学成立中药实验室,主要擅长中药保健形成茶、饮品、片(含片)、胶囊、颗粒、方六种剂型得研制开发,仁迪旗下拥有20多个品牌,涉及医疗器械,中医药,大健康等领域,囊括了60多项专利证书,联合北京中科上医中医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不断研发并拓展医药领域,在业界受到广泛好评。并根据不同的市场形势,在国内医药健康市场一片乱象和信任危机之中,以质量和效果赢得市场信赖,秉承企业原则不断将产品做大做强。